2019年年末至今发生在我国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目前仍然处在高发阶段,且仍无有效的药物,关于它的防控和治疗成为了每一位中国人甚至全世界都非常关心的问题。1月27日,国家卫健委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
在第四版诊疗方案中,首次明确,微生态平衡在新冠病毒防治中的重要作用!
1月28日,医政医管局官网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解读》一文,其中提及微生态治疗相关内容:
"要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尤其是联合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虽然尚无批准上市的抗病毒药物,基于既往研究结果,发病早期可试用α-干扰素雾化吸入,也可选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
重症、危重症病例的成功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可使用肠道微生态调节剂,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预防继发细菌感染;有条件情况下可考虑恢复期血浆治疗。"
近日,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院士,接受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连线采访时提到微生态的重要性。
李兰娟院士表示在抗生素普遍应用、微生态失调、耐药性的产生日益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的严峻形势下,感染微生态学的出现,使人们可以从微生态的角度重新审视感染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即选择性地促使失调的肠道菌群恢复平衡;同时增强对外袭细菌的抵抗能力,实现对有害细菌种群的控制,以减少细菌及其代谢产物的控制、减少内源性感染的发生率,从而为预防和控制感染提供了一系列有效的治疗手段。这样才能抵抗类似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这样的传染疾病。
李院士建议1.应对传染性疾病,合理应用抗生素。
合理应用抗生素的目的 主要是为了减少、延缓耐药菌,尤其是多重耐药菌的形成。此外,感染微生态学理论又给合理应用抗生素赋予了新的要求:保护原籍菌群;保持正常微生物群形成的生物屏障;维护肠道微生态平衡;防止定植抗力的下降;防止肠道耐药菌的形成与过度生长;减少由肠道细菌易位引起的内源性感染。
李院士建议2.应对传染性疾病,应用微生态制剂。
微生态制剂主要包括益生菌和益生元。目前已经明确双歧杆菌和乳杆菌为人体有益生理菌。补充益生菌的目的在于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修复肠道菌膜屏障;提高肠道抵抗力;抑制潜在致病菌过度生长;促进肠上皮细胞分泌黏蛋白及潘氏细胞分泌SIgA;调节全身免疫功能等。
李院长建议3.应对传染性疾病,抗生素与微生态调节剂可以联合应用。
临床上,大部分伴有感染的危重病人必须使用抗生素,而广谱抗生素必然会影响到微生态活菌制剂, 并不可避免地造成人体微生态系统平衡的紊乱。这似乎制约了微生态制剂的临床应用。但是,从目前的研究资料结果看,抗生素与活菌制剂合用,对某些感染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用抗生素 的治疗效果。
选择高质量益生菌尤为关键!
世界卫生组织对益生菌定义的三要素:数量、活性、经过论证的功能性益处。
1、数量
在《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申报与评审规定(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规定:活菌类益生菌保健食品在其保质期内每种菌的活菌数目不得少于10的6次方 CFU / mL(g),即100万CFU / mL(g)。
2、活性
益生菌必须是活菌且达到一定数量才有用!益生菌必须通过层层考验,从生产、运输、储存,包括入口以后通过胃酸胆碱的侵蚀,都能保证高活性,活着定殖肠道,才能发挥健康作用。
3、经过验证的功能性益处
目前,临床试验已成为国际上验证益生菌是否有效的公认标准,选择经过临床试验验证的益生菌才更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