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详细的病史采集非常重要。
对过敏原检测结果的解读是建立在病史基础上的。我们不能仅根据实验仪器检测出来的结果,就轻易的给患者下食物过敏的诊断。很可能患者食入这些“过敏食物”并不会出现过敏症状,从而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禁食和负担,而不必要的禁食会严重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其次,家长要做好食物日记。
很多时候孩子存在过敏症状,但不清楚是不是和食物有关,有些家长对怀疑的食物干脆就直接禁食。这种情况下,我们建议家长可以通过拍照、手写等方式做好食物日记,记录最近的饮食情况,包括进食食物的种类、剂量、进食的时间、有无过敏反应,发病的环境、情景及症状等,然后对食物进行逐一排查。
首先选择食物排除试验.对高度怀疑的食物进行严格的回避2周时间。不接触不食入该食物后,如果过敏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2周后再次进食小量该食物,若出现过敏症状或症状加重,则可以基本确定对这种食物过敏。
反之,2周后进食该食物没有出现任何过敏症状,则可以基本排除对这种食物过敏。临床上,我们称之为“食物回避与激发试验”。而食物过敏的孩子在添加新的辅食时,我们也建议首先从添加一种单一食物开始,进食2周,观察是否出现过敏反应。如果没有,则再添加另一种食物进行尝试,逐渐扩大孩子的饮食范围。
食物日记能给医生提供更多的病情信息,以寻找蛛丝马迹对食物进行排查,去伪存真,进而锁定可疑食物,做针对性的检测,如进行食物点对点皮肤试验。
第三,要选择“靠谱”的食物过敏原检测方法。
临床工作中经常能碰到患者拿出很多种过敏原检测报告单,而检测结果也不尽一致。需要指出的是,食物特异性IgG或IgG4检测不是食物过敏和食物不耐受的诊断依据,而生物共振检查更是被国家明令禁止用于过敏原检测的。临床上,“靠谱”的食物过敏原检测方法包括皮肤点刺试验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不同的检测方法各有优缺点,其灵敏度和特异度也有所差异,需要我们的专业医生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做出选择,并结合患者的病史对检测结果进行解读,制定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