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蛋白过敏主要是由IgE介导或非IgE介导的免疫反应。婴幼儿蛋白过敏主要表现为消化道、皮肤及呼吸道症状,患儿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揉眼鼻、喷嚏、拒奶、迁延性腹泻或伴便血、呕吐、肠绞痛、腹胀、荨麻疹、湿疹及营养不良等,症状非特异性而且复杂多样,常易误诊、漏诊。CMPA 主要发生在婴儿期,欧美发达国家发生率为 2.0% ~7.5%,国内报道牛奶蛋白过敏的发生率为0.83% ~ 3.5%。
牛奶中最主要的过敏原是乳清蛋白和酪蛋白,蛋白经煮沸、巴氏消毒、高温处理或脱水蒸发成奶粉仍可以保持致敏性。
CMPA 可分为IgE介导、非IgE介导,部分为两者同时作用。IgE 介导系由于牛奶蛋白作为抗原刺激TH2细胞分泌 IL-4 等细胞因子,IL-4既可进一步诱导活化的 TH0 细胞分化为 TH2 细胞,又诱导 B 细胞发生类别转换,产生特异性 IgE 抗体,产生速发性过敏反应。非 IgE介导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由于TH1细胞引起的炎症反应。
为什么婴儿相比成人容易对牛奶蛋白过敏呢?
一方面,婴儿肠道屏障发育不成熟,肠黏膜细胞排列稀疏,过敏原易透过黏膜细胞进入血液引起过敏;另一方面,婴儿肠道免疫功能( 包括口服耐受) 不成熟且易受破坏;最后,从免疫系统的角度,T 细胞是机体最重要的免疫细胞群,其中 CD4 阳性 T 细胞亚群主要分为TH1、TH2 两个亚群,婴幼儿往往处于 Th2 占优势的不平衡状态,易受到食物抗原的刺激,引起 Th2 激活 B 细胞分泌 IgE,出现过敏。
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来势汹汹,有哪些预防治疗措施呢?
现阶段患儿牛奶回避是治疗最有效的方法。β-乳球蛋白是牛奶中含量最丰富的清蛋白,也是主要过敏原,而人乳中不含此蛋白或含量极低,因此人乳蛋白本身不致敏,是天然的低敏乳汁。6 个月内纯母乳喂养可满足蛋白质摄入需要,但患儿母亲也应回避牛奶及含奶饮料、食物、化妆品等,同时应补充钙剂。
2周岁以下因多种原因而行人工喂养者,需用替代配方奶喂养,以满足蛋白质营养需求。替代配方干预治疗常能取得较好效果。目前常用三种配方奶: 氨基酸配方奶、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大豆蛋白配方奶粉。前两者口感欠佳,且价格较高,给患儿家庭带来较大的经济压力。大豆蛋白配方优点是价格相对便宜,但因其有一定比例的交叉过敏,大豆蛋白的生物利用率低,其肌醇六磷酸、铝含较高,可能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故不推荐6月以下婴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