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用什么方法,抽血检查还是采取其他非抽血的仪器检测或筛查自身的过敏原,目的就是为了最大可能的检查出导致过敏的原因,并加以规避和防范。
但是,阳性结果不一定是真的过敏,不能吃或者不能接触。阴性结果不一定是真的不过敏,可以放心吃或者随意接触。
过敏原的化验结果,是为了帮助我们最大程度的找到可能过敏的东西,它就像一个案件的重要线索一样。需要医生侦探结合你的具体情况,和你一起去追查真正的元凶。
第一步:过敏原筛查结果为阳性的食物(就是可能会过敏的食物)
1、回顾孩子进食的情况,是不是接触阳性食物就出现不舒服的表现了?如果有,记录下来。和医生沟通后暂停相关食物。
2、如果没有发现或者可以,暂停规避一段时间,比如一个月,看看孩子临床症状是否好转,比如皮疹,腹泻或便秘等。
3、对于筛查报告提示有可能过敏反应,但是从未吃过的食物,我们建议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暂时不要去试吃这类食物,或者吃后观察,即使和医生反馈。
4、一定要记录食物日记,记录吃了啥,吃了多少,有什么不舒服的症状。
第二步:看过敏原筛查结果为阴性的食物,
1、首选与筛查报告结果相吻合的食物。这就是我们平日可以吃、也无任何过敏反应,而筛查报告显示也为阴性的食物;
2、慎重尝试过敏原筛查结果为阴性,可能该食物从未吃过,这是因为筛查报告也可能有假阴性的结果,即筛查结果虽然显示为不过敏,但吃了会有可能出现过敏。因此,像这类食物建议先少量尝试看有无过敏反应;
3、暂停规避与筛查报告结果相矛盾的食物,这就是有些食物曾经吃了有过敏反应的历史,但筛查报告却提示结果为阴性可以吃。虽然这种现象比较少,但是如果遇到的话,建议不要盲目信任这个检查结果,以眼见为实为准,暂时规避为好。
最后提醒大家:
过敏原筛查不是万能,也不可能包罗万象,涵盖世上所有的过敏原,故而有其局限性。也就是说,过敏原筛查范围没有涉及到的食物,也有可能是过敏食物。即使是涵盖在筛查内的项目,其筛查结果也不一定就十分准确。因此,筛查过敏原的金标准就是目前公认的规避-尝试法。这就是通过我们自己认真观察在吃食物的过程中,是否有无异常的过敏反应。若有可疑的过敏反应,即刻按照暂停规避后,再少量尝试观察的程序,最终确定食物的过敏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