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亦康益生菌介绍说近二三十年来,随着全世界的卫生条件水平的升高,儿童过敏性疾病发病率却呈明显上升趋势,2006年世界变态反应组织公布了在33个国家进行的过敏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国家的13.9亿人口中,约22%患有不同种类的过敏性疾病。
其实,人们开始思考卫生条件与过敏性疾病的关系要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人们注意到加拿大北部乡村人群的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率明显低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群。于是人们开始思考,过敏性疾病有没有可能跟童年接受的病菌感染太少有关系?
David Strachan最早发表了一篇里程碑意义的文章,这篇文章调查了家庭人口与花粉过敏发生率关系,文章提出孩子花粉过敏与家庭人口的多少(尤其是年长的兄弟姐妹多少)呈负相关,即家里兄弟姐妹越多,发生花粉过敏可能性越小,反之,兄弟姐妹越少,越容易出现花粉过敏,童年兄弟姐妹之间的菌群传播,是童年菌群环境建立的最主要方面。这篇文章开启了此后的 “卫生假说”( hygiene hypothesis)的研究序幕。
后来,基于“卫生假说”的研究,人们进一步提出“肠道菌群假说”,认为西方生活方式过于强调卫生,减少了儿童普通微生物的暴露接触,从而减少定植在儿童肠道菌群的多样性,肠道菌群失调又反过来破坏了肠道免疫系统的发育,最后导致更容易患上过敏性疾病。
“肠道菌群假说”有力证据就是,大量的研究发现,家庭环境存在的菌群越少,婴幼儿期的肠道菌群多样性也就越少,这些儿童的学龄期后出现过敏性疾病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而婴幼儿早期通过接触家养宠物和年长的兄弟姐妹身上定植的一些正常菌群,可以增加自身菌群的定植,从而促进肠道菌群的平衡和多样性,这些儿童到学龄期后的患过敏性疾病(湿疹,食物过敏,哮喘等疾病)的风险显著降低。
也许我们要重新定义一下,什么是卫生,卫生并不是消灭环境中自然存在的细菌,恰恰相反,真正的卫生是能够更好地去接触周围正常菌群,这是一个生态,是人类进化亿万年而形成的微生物生态,只有去适应这个生态,才会更健康,如果刻意去改造这个生态,就会埋下一些疾病的种子。也许从某种意义来说,中国一句古话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是有一定道理的。当然,这绝不是让大家不讲卫生,而是现在大众对于卫生可能存在过度的状态。 过分的卫生,其实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不讲卫生”。